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264万人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背后的故事

    信息发布者:陈小飞
    2016-12-05 10:28:29   转载

   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题:青山绿水真能变成金山银山?——264万人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背后的故事

    曾穷到借裤子穿,如今年收入10余万;曾说话怯生生,如今变成自信能干的“多面手”……2015年11月27日,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,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。一年间,旅游扶贫改变了264万贫困人口的生活。

    今年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,将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,因地制宜发展旅游、电商等。

    旅游扶贫有哪些新“招数”?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新华社记者组织多地调研。

    “一年整村脱贫、两年全面小康”——乡村旅游成脱贫主战场之一

   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,地处桂北山区,距离县城约40公里,以壮阔的梯田闻名遐迩。十几年前,村民潘保玉外出打工时,穷到裤子都是向别人借的。近年来大寨村用梯田和民族村寨入股,与景区合作,今年一年他将通过门票分红、经营旅店获得10余万元收入。

    河北省尚义县十三号村,“种一坡,收一车,打一箩,煮一锅”,曾经是贫困村集体经济的真实写照。村里无人居住、房屋闲置破损的宅基地曾占七成多。如今走进村子,整齐的道边杨树、太阳能路灯,青砖红窗、造型别致的窑洞,加上背靠青山绿水的独特位置,犹如身处山水画间。

    60岁的村民董文军和老伴不仅参与窑洞经营分红,还有看护山上药材、宾馆打工多项收入。“挣了钱,想买啥就买啥。原来临近冬天,才坐骡子车到县城去买炭火。今年7月份,我就买回来了过冬炭火,拖拉机直接送到家门口。”

    谈及旅游扶贫带来的巨变,百姓们难掩喜悦之情。“我每天都要打扫一遍屋子,再辛苦也心里高兴。有时候晚上睡不着,我就楼上坐一会儿,楼下坐一会儿,把每个床都睡一会儿,在沙发上再躺一躺,心里美得不行。”

    山西省红石塄乡车河村村民曾朝玉笑称,自己的家从“破房、陋锅、烟灶火”变成了如今雪白墙壁、瓷砖地板、独立卫生间,靠乡村旅游脱了贫、发了家。

    湖北省黄冈市神峰山庄是一家年接待量达2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,游客可参与诸多体验活动,如最受欢迎的“黑禧铁猪三项赛”:黑禧猪穿上统一的“运动服装”,跳水、游泳、跑步……

    “人穷志不能短,扶贫必先扶志”。很难想象,这里的工作人员,就是附近文化水平不高的山民,曾经说话都怯生生。如今既是农业技术员,又是服务员、导游、演员和保健师。多劳多得的工作机制,使得他们不仅学到了技能,增加了收入,更增强了幸福感和自尊自强的意识。

    在山清水秀的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,年过半百的贫困户刘大闯说自己被家境困在了大山里,虽然名字叫大闯,却从没出去闯荡过。多亏镇村的牵线搭桥,走上“产业+旅游”的双重脱贫之路。“养的400只土鸡已经被景区农家乐提前预定,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呢。”

    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则跑出了自己的“脱贫速度”。在这个村民组大多分布在千米以上高山上的村庄,自2014年3月起打造 “黔北花海”景区,如今,开车沿着当年红军征战的娄山关脚下顺山而上,放眼望去,一幢幢白墙蓝瓦、黄墙红顶的小洋楼,掩映于青山之上、花树之间、果园深处。杉坪村贫困户已从4297人减少到89人,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500元增加到超2万元;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,积累到305万元,实现了“一年整村脱贫、两年全面小康”的华丽转身。

    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中心的数据显示,2015年,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264万人,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.3%。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、农村经济发展、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。

    “打麻将的少了,学习氛围浓了”——乡村旅游造就一批脱贫创客

    广西凌云县村民韦仕升的家,位于风景秀丽的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。这里湖光山色处处为美景,古代文人曾留下“浩坤湖水碧连天,倒影青峰花竹烟”等赞美。近年来,凌云县借着旅游扶贫的东风,倒逼基础设施建设,长期“待字闺中人未识”的浩坤湖名气越来越大。“自从环湖路、凉亭建好,远道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。”韦仕升说。

    越来越多省份重视乡村旅游的扶贫效应。如安徽明确全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按不少于40%的比例推动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;山东投入3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和1亿元特色产业扶贫基金支持率先发展旅游的贫困村。

    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。村民们在“路通人来”后,看到了旅游发展的前景。除自办农家乐、加工旅游纪念品等外,选择资产入股、租金收益、公司带户等致富途径的也越来越多。村民们可以获得资本、务工和分红三种收益。

    以安徽黄尾镇为例,组织景区和农家乐经营户、种养户结对,景区食堂和农家乐按照优先采购、保底收购、优质优价原则,采购农特产品作为食材,并设立专柜向游客销售。

    贵州杉坪村则采取了“公司+农户”的扶贫方式,在苗圃花海生态农场,每天不少于200名村民在林下的花海间工作,村民每年不仅有打工收入、亩均600-800元的租金收入,土地入股还可参与分红。

    在灾后重建的雅安市宝兴县雪山村,依靠三级台阶地势,一栋栋川西民居错落有致,竹墙黄瓦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。被称为“脱贫创客”的村民们,不仅把民宿打造得文艺范十足,而且从床垫到洗发水,都按照四星级以上宾馆标准打造。房间统一使用密码开关,在客人网上订房后便立即发送密码到他们手机上。

    宝兴县的旅游扶贫项目,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,邀请了海内外千余名学生及青年设计师参与设计。为便于统一管理,雪山村还在网上招募了“大掌柜”,负责村民培训及市场拓展等整体运营。

    “以前村民晚上的娱乐方式主要是打麻将,小孩子都没人管,更别提管理民宿了。”46岁的“大掌柜”韩雨纾笑着说,通过开设各种兴趣培训班,如插花、茶艺、待人接物礼仪……村民的精神状态逐渐改变,打麻将的少了,学习氛围浓厚了,邻里之间变和气了,民宿管理也更加规范了。

    “避免一哄而上”——旅游扶贫同样讲究精准到位

  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旅游扶贫见效快,并有助于改善贫困户就业结构。但一些地方的旅游扶贫工作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、同质化严重等不足。

    业内人士认为,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度,整合资金为乡村发展提供“持续推力”。相关部门应形成统一机制,找准扶贫对象,确保工作人员、思路的连贯性,加强对地方执行旅游扶贫规划的监督检查,并制定鼓励政策,激发地方发展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,避免规划停留在纸面上。

   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陈平指出,目前国内多地乡村旅游被“农家乐”填充,而大部分“农家乐”形式大同小异。“一些贫困县甚至匆忙上马旅游项目,进行简单模仿与复制。虽然投入大量资金,却因为缺少竞争力而难以吸引客流。”中部一景区负责人徐音说。

   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,贫困乡村和地区要紧抓旅游扶贫,已经脱贫的乡村和地区,要注重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。但要避免一窝蜂上马项目,防止运动式、跟风式搞旅游扶贫。旅游扶贫工作,必须进行前期科学论证,提高规划及扶持政策的精准度。

    陈平分析说,乡村旅游发展不能任由市场与开发商主导,应进行统一规划与指导。具体措施可将原有的民俗节庆、赛事、游艺等活动扩大,结合当地传统农事、娱乐活动等,让游客深度参与其中,体验当地文化魅力。

    专家们认为,旅游扶贫关键是让更多贫困人员参与进来,避免成为大企业、大资本的游戏。各地在发展旅游扶贫工作中应重视建立贫困户参与和分享机制,帮助他们提升旅游经营能力与服务意识,最大程度分享旅游扶贫的红利。

    刘思敏倡议,像当年的讲师团支教那样,由政府开展“旅游智力下乡工程”,促进更多熟悉旅游经营的社会志愿者下乡,以志愿活动的形式,定向帮助贫困户提升旅游经营理念与创业能力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